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作为一所立足交通办学的高职院校,行业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大思政课”资源。近年来,学院思政课建设围绕“四好农村路”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现场思政实践教学活动,形成了“一路三融合”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一路”就是沿着我省“四好农村路”开展调研,了解交通运输行业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成就,融合“文化精神传承”“助力乡村振兴”“共享共建资源”三个主题,为学院思政实践育人搭建了广阔的舞台。
融合“文化精神传承”,坚定理想信念。2021年开始,思政教师和学生社团成员先后利用寒暑假,深入到泾县、旌德、阜阳、金寨等地,现场感受了解农村公路建设的实际状况的同时,利用当地资源接受革命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皖南事变烈士陵园、金寨革命博物馆等地,师生们认真聆听、仔细观看,所到之处,师生共同重温先烈舍生忘死、英勇奉献的事迹,了解先人们勤劳智慧、匠心传承的故事,体验一个个真实场景、观看一幅幅生动画面、亲历一次次现场讲解,大家纷纷表示,这样的思政教育形式最走心、最感人。思政教研室主任燕艳表示,“现场接受革命教育,体验优秀传统文化,更能够引起师生们的情感共鸣,这是在书本上、教室里不可能实现的,我们的思政教学就应该多采用这样的形式。”年轻思政教师卞明镜说:“我们在现场讲革命故事,不再那么干巴巴的,有一种与先烈们对话的感觉,更容易被他们的理想信念所打动!”
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树牢责任意识。学院师生在围绕“四好农村路”主题开展调研过程中,无论是行驶在宁国市、泾县120公里长的“皖南川藏线”,还是行驶在金寨县800里长的“中国红岭公路”,看到了“四好农村路”将一个个环境宜居的乡村、一个个产业振兴的项目、一个个生态旅游的样板串联在一起。大家纷纷表示,作为交通职业院校一员,我们的行业自豪感真的是油然而生!在旌德板书镇的木活字印刷体验馆、白地镇的宣砚文化产业园,以及金寨县的雅迪电动车产业园、大湾村的民宿基地等地,师生们了解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产业发展、生态旅游开发等方面的情况,亲身感受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年轻思政教师卢唯琪说:“乡村振兴离不开交通,我们培养的学生需要更多地回到农村去,思政课上一定要告诉学生们农村大有可为!”2021级轨道交通专业学生盛梦婷说:“作为出生在城市的孩子,通过参加这样的实践活动,我了解了农村,也爱上了农村,很想为乡村振兴出把力!”

融合“共建共享资源”,筑牢实践平台。学院在创新“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结合专题调研、对口帮扶、结对共建等,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共建活动,有效拓展了思政实践平台和资源。在旌德白地镇东山村,师生们和致富能手“村花”崔云合作开展农产品线上销售,并邀请其到校交流,共同打造“村花市集”;在江村留守儿童服务站开展助学实践活动,与孩子们一起唱歌交流。在阜阳市颍东区汤圩村,思政教师为村民们宣讲生态农业产业政策;在汤沟小学,师生们与学校的老师、同学展开交流互动,谋划共建劳动教育基地。充分利用行业资源,邀请全国劳动模范、党的二十大代表、合安高速公路管理中心安庆站站长助理陈青进校宣讲,邀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优秀校友藕长洪回校为师生上思政大课,与省交通运输厅团委连续五年合作开展“梦想课堂”活动,师生们在一次次的互动聆听、学习实践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
近五年的实践中,师生们坚持沿着“四好农村路”,贴近交通、走进乡村,追寻革命先烈足迹、感悟优秀传统文化、讲述乡村振兴故事,“一路三融合”实践教学模式营造了浓厚的“大思政课”氛围,思政育人创新成果不断彰显,有力助推了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升。2021、2022连续两年,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年报被省教育厅评定为A档。2022年,学院被授予“省直机关文明校园”称号。2023年,学院顺利通过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总结验收;“构建‘三双’评价模式,培养交通职教人才”案例被评为安徽省教育评价改革优秀案例;由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联合组建的两个团队,分别荣获安徽省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一、二等奖;2024年,建成一个省级思政课教学创新团队;正式推出了“行思交院”思政微信公众号,进一步拓展网络思政实践育人平台。近几年,师生协同在“新时代·新思想·新青年”安徽省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大赛、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大学生创新大赛“红色之旅”赛道等比赛中荣获省级奖项40余项。(文理系 燕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