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同心同行一路芬芳---记学院资助工作

作者:学院新闻管理员来源:阅读次数:日期:2015年03月19日 打印

我院秉承“以学生为本,资助育人”的理念,努力构建并不断完善全方位服务型学生资助体系,确保了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子在校期间都能得到有效的资助,从入学到毕业,一路畅通,各项学生资助工作进展顺利,资助育人成效显著。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扎扎实实的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每一笔资助、补助都及时到位。多年来,学院为困难学子撑起一片晴空,真正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2015年春节前夕,学院学生资助工作小组一行人来到了管理工程系大二学生方文玲的住处。环顾四周,狭小的廉租房简陋却不失整洁。很显然,得知老师们要来探望自己,方文玲同学早早等候在了家中,陪着她的还有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确切的说,这已经不是学院资助小组第一次登门拜访了。2014年9月,交院新生入学报名当天,管理系新生接待处,一个瘦瘦小小的女生独自背着沉甸甸的行李包在咨询办理入学手续的事宜。她,就是方文玲。13会计2班辅导员杜世东老师很快留意到了这个没有亲友陪同,说话怯生生,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的大一新生。细细询问后得知,家住合肥市包河区的方文玲自幼丧母,高一时父亲也患病去世,自此之后孤苦伶仃,只能依靠当地社区居委会以及就读学校的帮扶生活、学习。日子原本就已经捉襟见肘,现在要想应付读大学的各项开支就更是难上加难。得知这一切,杜老师领着小姑娘找到院系资助工作人员,反映了相关情况,学院领导本着“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态度,积极采取帮扶措施,让方文玲通过“绿色通道”先入学,后由院学生资助中心联系财务处为其办理了孤儿免学费手续。入学后,学院通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助学金评定、特困补助、寒假交通补助等多种形式给予方文玲同学经济上的资助,以保障她在校期间正常的学习生活水平。可能是一个人生活久了,方文玲有些内向,话不多,笑容更是少之甚少。逢年过节,对普通人来说本该是家人团聚的喜庆日子,而方文玲却只能形单影只,孤身一人呆在社区居委会帮忙张罗的廉租房内默默想念早已不在人世的父亲母亲。为了让方文玲感受到家人般的温暖,2014年春节前夕,学院学生处领导、资助工作老师一同上门探访,给她捎去新年红包以及新春的祝福。

这一次,面对学院领导、老师们的再次来访,方文玲明显开朗了许多。管理系党总支书记杨先奇在询问了方文玲近期的学习、生活状况,反复叮嘱她:“不要担心,放下一切思想包袱。任何时候,你都不孤单,都有学院、老师、同学们的支持和帮助。遇到困难就及时跟我们反映,现在国家和学院的资助体系都很完善,不用再为念不起书而发愁。要安安心心的完成学业,做一个乐观、自信、自强的姑娘!”说这话时的杨书记既像一位严师,又像一位慈父。一旁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也正与老师们交流着相关工作经验,他们表示非常欢迎院系领导的走访与调研,一再感谢学院帮忙解决了方文玲读书难的问题。在谈到学院目前的学生资助工作时,老师们向工作人员介绍,学院目前已经建立了全方位的资助保障体系。像方文玲这类经济困难学子从入学起,即可享受国家和学院各项资助政策的帮扶,从“绿色通道”顺利入学到平时的关怀关注,再到突发事故或特殊困难的资助,学院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不断完善,涵盖了所有需要帮助的同学并切实发挥着作用。到目前为止,安交院没有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工作小组离开前,杨书记代表学院将事先准备好的新春礼包和一千元压岁钱塞到了方文玲手中,“孩子,”他说,“过个好年。”方文玲接过红包甜甜的笑着,原本冷清的廉租房在这一天温暖如春。

物质资助与心理关爱相结合

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将物质资助与心理关爱相结合是学院近年来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主动与受助学子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也是学院日常资助管理工作的一部分。

在2014-2015学年国家助学金获助名单中,有一名叫谢庆青的女生也同时获得了学院教育基金会第二期特困学生助学金。可以说,从进入学院中专部求学以来,这个有着不同寻常身世的孩子一直是学院领导、老师们的关注对象。今年,是谢庆青同学升入学院高职部学习的第一个学年。新学期开学,院学生资助中心老师决定找谢庆青谈谈心,以便了解她近来的学习生活状况。

3月14日,在汽车与机械工程系女生宿舍楼211寝室,资助中心老师如约见到了谢庆青。从见面起,这个看似单薄的女生嘴角边就始终挂着一抹倔强的笑。很难想象,正是这么一个乐观的姑娘,有着不同与其他同学的辛酸身世。谢庆青一边热情的招呼老师坐下一边解释道,室友们周末都出去玩了,自己前段时间身体不太好就暂时休息没去兼职。老师问起她的身体状况,她说自从去年父亲生病过世后自己一下子就消瘦不少,加上平时周末做兼职吃饭不规律导致肠胃不太健康。谢庆青口中的“父亲”谢师傅其实并不是她的亲生父亲。二十一年前,养父谢有超在路边拾到了这个出生仅仅半个月的“女儿”。那时年过半百的谢师傅跟老伴终日依靠扫马路、看厕所、打些零工为生。尽管日子艰辛,善良的谢师傅还是决定将这个苦命的孩子抚养成人。从此,一家三口就挤在公厕旁狭小的破屋子里生活。谢庆青到了该求学的年纪,因为家里没钱交学费,谢师傅四处托人帮忙。当时稻香村小学的校长在了解谢家的情况后,减免了谢庆青读书的部分学费,并帮助谢师傅求助报社刊登了小庆青的故事,不少好心人纷纷伸出援手。刚开始懂事的年纪就从外人口中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谢庆青既没有抱怨也没有过多询问,她只是更加体谅年迈的养父母。平日里脏活累活帮着干,谢庆青心疼年迈的父亲要身兼数份工作才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每次都知道上学要迟到了,可是手还是停不下来。爸爸太辛苦,总想多帮他一把。”谢庆青回忆说,“直到2012年病重住院,他也没好好休息过一天。爸爸去世时,我只能安慰自己,也好,他终于能安心歇歇了。”提到谢爸爸,这个倔强的小姑娘忍不住落泪,“爸爸的葬礼办好后,我身上连生活费都没有了,还好有交院老师同学们的一路帮助。爸爸住院那会儿,老师同学们就多次去医院探望,并为我募集了部分医疗费。后来学院又给我减免了学费,现在每学年还有4000元的国家助学金和3000元的学院教育基金会资助资金,学习生活有了保障。”问起谢庆青为什么刚入学时没有申请助学金,她回答,“当时我就觉得班上其他同学可能比我还要困难,比我更需要那些钱,我就先等等吧。”说这话的时她害羞的笑了,“呵呵,后来辅导员主动来了解我家里情况时告诉我,其实我才是当时班里最困难的学生呢。”

聊天的过程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谢庆青的脸上始终不乏笑容,这个开朗乐观的小姑娘眼神里透着鼓坚毅劲儿,在聊到平日里的业余爱好时,她一下子提起了精神,“看书!我喜欢看书,从小就喜欢。小时候零用钱很少,除去给路边的乞丐剩下的就用来买书了。”

“家里那么困难,怎么还能想到帮助别人?”老师有些感叹。

“嗯,可能是从小受爸爸的影响吧。他很善良,那么辛苦,还是会收留些受伤的流浪猫流浪狗。”

“嗯,换个角度看,虽然身世坎坷,但遇到了谢爸爸,跟他结下父女之缘,有一个这么有爱心的父亲,对你来说,其实也是另一种幸运,对吧。”

“是的,”谢庆青用力点着头,“他真的是一个好爸爸,性格也很乐观。”

“所以你要像他一样,不管将来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保持乐观、自信。”

“会的。”谢庆青一脸坚定,“有那么多人帮助过我呢,我也会坚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谢庆青告诉老师自己的梦想很简单,毕业后努力工作,有了经济收入就能照顾生病的养母也能帮助其他有困难的人。最好还能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小公寓,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

“记者团的老师同学最近好吗?”送资助中心老师离开时,谢庆青惦记道,“我前些时候去看老师,不过找错了办公室。”她不好意思的吐了吐舌头,随后解释道,刚进校时加入了学院记者团,老师听说了她的家庭经济困难情况,不仅及时通过记者团报道宣传,还帮助自己联系办理了减免学费手续。养父病重期间,记者团在全院帮助我募集了部分医疗费,这两年寒假春节也是记者团学姐严尚文帮我找的兼职,使我过年时有了安身的去处。

“后来学院教育基金会的赵奋理事长也是通过报道知道了我的情况,”她轻轻地说,“有他们在真好。”

资助中坚持育人,育人中创新资助

学生资助中心的负责人介绍,2015年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总人数1771人,占在校生的25%。其中获得2013-2014学年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的学生有1748人,占困难学生的99%。“国家奖助学金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直接的物质帮助。”他说,“为了加大资助力度,创新资助模式,我们还设立各类校内奖助学金、生活困难补助、传统节假日补助等。同时,还增设了勤工助学岗位,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立自强,在获得经济资助的同时,他们的信心和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这样多管齐下,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总体覆盖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更值得一提的是,为多方拓宽资助渠道,学院还积极争取校友和社会资源。2013年,四海资讯红足教育基金会成立。2012年4月至2014年10月,学院教育基金会共收到校友捐赠57.0144万元,主要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时,积极开展公益性资助活动,总计支出32.242万元,受益学生163人,受益教师38人。主要项目包括:1.第一期“优秀学生奖励、特困学生资助”活动,奖励优秀学生13名,每人4000元;资助特困学生41名,每人3000元。共计17.5万元;第二期“特困学生资助” 资助特困学生28名,合计6.4万元。2.2014年底为105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交通补助费2.302万元。3.资助2013年省级质量工程立项项目12项,共计13万元,受资助教师38人。学院资助模式的创新、渠道的拓宽使越来越多的家庭、学子受惠。

“助困与育人相结合,我们高校做好做实学生资助工作,不仅仅是在改变经济困难学子的命运,实际上也有可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未来他们走出校园,也将能以感恩的心回报社会,实现爱心的继承和传递。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负责人笑着说,“为国家培养人才,为社会传递正能量,这应该就是高校资助工作最大的意义所在吧。”(学生处 许艳)

上一条:链接:高校新生入学资助详解

关闭

"; window.document.write(printStr); window.document.close(); //这句很重要,没有就无法实现 window.print(); }

学校地址

新桥校区地址:安徽新桥国际产业园寿州大道16号

版权所有:四海资讯红足_5123五湖之利取四海之财

联系电话

院办电话:0551-63416906

招生办电话:0551-63444228

微信公众号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0210号版权所有©四海资讯红足备案序号:皖ICP备0500423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