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学生工作

学生工作

当前位置: 本系首页 >> 学生工作 >> 正文

校园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主题征文获奖作品展(二)

发布日期:2024-01-23    作者:     来源:     点击:

校园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主题征文获奖作品展(二)

电信诈骗

22路桥2班   张一诺

电信诈骗,一个近几年兴起的词。是指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通常以冒充他人及仿冒、伪造各种合法外衣和形式的方式达到欺骗的目的,如冒充公检法、商家公司厂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银行工作人员等各类机构工作人员,伪造和冒充招工、刷单、贷款、手机定位和招嫖等形式进行诈骗。从2000年新千年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一系列技术工具的开发出现和被使用,许多技术人员和一些平民借助于手机、固定电话、网络等通信工具和现代的技术等实施的非接触式的诈骗可以说是迅速地发展蔓延,给人民群众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电信网络诈骗,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通过远程、非接触等方式,诈骗公私财物的行为。

在一几年的时候电信诈骗并不多或者说并不普及,那时候流行的是传销。因为在那啥时候网络并不发达,大多数的 人都是被骗到某一个地点进行洗脑骗钱,在通过一个人骗取他周围的亲朋好友。

传销是指组织者发展人员,通过发展人员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非法获得财富的行为。传销的本质是“庞氏骗局”,即以后来者的钱发前面人的收益。

新型传销:不限制人身自由,不收身份证手机,不集体上大课,而是以资本运作为旗号拉人骗钱,利用开豪车、穿金戴银等,用金钱吸引,让你亲朋好友加入,最后让你达到血本无归的地步。

可想而知在21世纪社会中电信诈骗远远比传销组织还要可怕,而它发展至今已经拥有了高科技产品AI换脸,AI换声。我就非常不幸了,普通人可能大多数都是身边的人有过经历,我就不一样了,在前16年里我总共遇到过三次诈骗。

第一次是在我小学的时候那时候因为过年的关系我的父母给我和弟弟都注册了微信号,那是我的第一个号,但是后来没有了,为什么没了呢?因为被骗了。那时候买卖QQ号的人有好多, 我和那个骗子加的QQ好友,因为我的朋友发的说说我才认识了这个“新兴产业”,我也比较傻,听信了那个人的花言巧语,把自己的微信号交了出去。当时那个骗子和我说微信号必须要使用了半年以上的才行,把微信号租出去的话是56块钱一个星期,面对如此丰厚的报酬,我毫不犹豫的心动了,并且也毫不犹豫的把自己的微信号说了出去,最后果不其然的微信号没了,也找过那个人,但那个人并不回消息,也试过通过号码找回只不过时间还慢了他们一部,账号冻结了找不回了,再后来也试过找回账号但因为时间过去了许久也换号码了最终没有找回。不过不幸中的万幸是那时候由于年龄比较小微信号里面都没有钱,只有5毛钱,而且微信里也没加什么人所以并没有多大的损失。

第二次被骗还是我的同学,但与第一次不一样的是这次是我同学来找我要拉我进一个群这个群比较另类,进群要交240元钱才行,但是因为我比较穷,所以我没交入群费,是我同学帮我交的,这个群所表达的是赚钱,怎么赚钱呢?通过她在群里面所发的文件可以做任务,复制文件里的链接同过浏览器下载在根据文件里的步骤来逐步完成,这种的一个任务大概有3到4块钱一个文件,做完之后把截图图发给负责人就行了,这样累计到月底发钱,但因为我做了几单到月底的时候没发钱给我,之后我就懒得弄了,久而久之我就退了群。这个就比较类似刷单,但由于我的懒惰致使我没有坚持下去,这也是一个不幸又万幸的事情。这一次终究是贫穷和懒惰使我没有入坑。不过也给了我一个警惕,就是熟人也有肯能会诈骗,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骗人。

第三次是初中的时候,因为那时候接触了手机,并且长时间使用所以就在网络的趋势下接触到了一个和租号差别不大的套路,我当时用我的小号加了那个人看看是啥,这次这个人为了真实一点他也有规定,半年以下的微信号不要,他还搞了好多图片给我们看,主要的内容就是一开始不信,还在哪里骂,但是后面过来7天那个人发了500块钱就信了,还道歉了。有好几张图为证,主要内容都差不多。然后我就拿我小号去探了探,发现他们是把账号改变密码,然后在你不知不觉的时候植入一些病毒,到时候就算你用手机号找回密码改变密码也不行,他们那边会知道密码,这只是普通的,还要高手一点的就是在初期叫你改密码的时候也会叫你把手机号也改了,等真的过了7天的时候就会发现账号已经找不回了,倒时就算想用手机号找回时发现也不管用了。当时的我发现这个套路的时候就立马把我的小号找回了,后面那个人就开始威胁我说如果不把微信号放弃的话就会收到法院的传票,还说要报警,但是我们面对诈骗的时候因该不惧威胁,所以我没把他的话放心上。我后来也上网上查了查,发现有好多人都被骗了,为了贪图这700块钱导致自己用的微信号被盗银行卡被知道,亲朋好友被骗。所以不要相信天上掉馅饼的事情,那都是骗子。

电信诈骗的特点就是作案手法速度快,社会危害相对较大,一些群众青年多年的积蓄一夜之间被犯罪分子骗取,思想包袱恒大,个别群众因被骗后厌世自杀,给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骗子都是利用受害人趋利避害和轻信麻痹的心理,诱使受害人上当而实施诈骗犯罪活动的。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警惕,加强防范意识,以免上当受骗。

克服“贪利”思想,不要轻信麻痹,谨防上当。(二)不要轻易将自己或家人的身份、通讯信息等家庭、个人资料泄露给他人。对于家人意外受伤害需抢救治疗费用、朋友急事求助类的诈骗短信、电话,要仔细核对,不要着急恐慌,轻信上当,更不要将“急用款”汇入犯罪分子指定的银行账户。(三)遇到疑似电信诈骗时,不要盲目轻信,要多做调查印证。对接到培训通知、冒充银行、公检法机构等声称银行卡升级和虚假招工、婚介类的诈骗,要及时向本地的相关单位和行业或亲临其办公地点进行咨询、核对,不要轻信陌生电话和信息,培训类费用一般都是现款交纳或者对公转账,不应汇入个人账户,不要轻信上当。对于来电声称是公安、检察、法院、银行等的电话号码,务必多方印证,尝试回拨电话核实,防止犯罪分子利用改号软件等手法冒认电话号码。(四)正确使用银行卡及银行自助机。到银行自动柜员机(ATM、CRS等)存取遇到银行卡被堵、被吞等情况,认真识别自动柜员机的“提示”真伪,千万不要轻信和上当,最好拨打自动柜员机所属银行电话的客服中心了解查问,与真正的银行工作人员联系处理和解决。

当我们不知如何辨别时我们记住“三个不要”

不要轻易相信(不相信主动联系你的各类客服、亲朋好友,借钱转账要核实清楚)

不要轻易泄密(不向任何人泄露密码、验证码,短信、微信、QQ链接不轻易点开)

不要轻易汇款(不给陌生账户转账、不扫陌生人发的收款码,尽量选择延迟到账)

我们每个人应该下载国家反诈APP防止被诈骗,它会给我们提示,尽最大的能力防止我们被诈骗。